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和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批生物制造新技术集中亮相,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变革。
有些疾病需要长期打针或者服用药物,对患者来说,这比较麻烦。特别是天天打针,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负担。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在论坛上介绍了独特的膜乳化技术,可以把药品包裹在一个个粒径0.1到300微米的均一微球里,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延长疗效,减少给药频率,从天天打针变成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打一针。
马光辉介绍:“通过材料降解,把药物缓慢释放出来,原来每天口服、每天打针的,我们现在可以做到半个月打一针,甚至还在攻关三个月打一针。像利拉鲁肽原来是每天打的,我们这个缓释微球是一个月打一针,降糖效果和每天打针达到相同水平。”
PHA也就是聚羟基脂肪酸酯,是一种由微生物在营养丰富环境下合成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它性能好,而且可以生物降解,被认为是化学塑料的终结者。目前,全球有500多种细菌都能合成PHA,但合成成本普遍较高,导致PHA产量一直上不来。而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团队从新疆艾丁湖极端环境中分离出盐单胞菌属,它同样可以合成PHA,而且具有高盐、高碱特性,不易被其他细菌污染,可以实现无灭菌发酵和连续培养,这让PHA生产制造成本大大降低。目前,这一技术在湖北宜昌落地了一期年产1万吨、二期3万吨的PHA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产能将占全球PHA产量的一半,生产成本从每吨5万元下降到3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带来的是“秸秆变肉”技术,也就是把秸秆等农业剩余物加工转化作为牲畜饲料。通过研究细菌,开发发酵系统,技术人员可以把秸秆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做到与玉米接近,实现秸秆规模化高值利用。
印遇龙说:“我们开发了淀粉低糖酵母细胞的合成技术,打通了秸秆变淀粉的技术路线在线配资炒股选,初步具备了食用淀粉生产的现实可行性。中国每年秸秆量大概有10亿吨,其中水稻、小麦等有7亿吨,林木有2亿吨,加工剩余物有1亿吨。但中国秸秆利用率不足20%,如果我们再提高50%以上,也就是10亿吨里面利用40%,就可以解决中国一年3亿吨的饲料来源问题。”
明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